耐磨板是一種低碳合金耐磨鋼板,,具有良好的耐磨性能和加工性能,,廣泛用于工程機械,、耐磨配件,、刮板、溜槽等生產(chǎn)和生活中的行業(yè),。這類耐磨板由于基體中的銅析出相(ε-Cu)而具有抗菌性能,,是一種新型生物功能材料,。但是常規(guī)熱處理后耐磨板盡管析出一定數(shù)量的富Cu相,但是因體積分數(shù)較小而難以釋放出殺菌所需的銅離子濃度,;而常用的高溫長時間時效處理雖然能滿足抗菌性能的需要,,但是高溫時效易使析出相過快長大而導致其釘扎位錯的作用減弱,同時,,在基體中還容易形成一定數(shù)量的逆轉變奧氏體,,導致強度的降低,降低了馬氏體耐磨板高強度高硬度的實際使用價值,。
最近,,科研人員研究了熱處理工藝對耐磨板抗菌性能的影響,提出了提高耐磨板抗菌性能的有效措施,。他們將耐磨板在1040℃固溶處理后再在不同溫度下進行不同的時效處理,,研究大腸桿菌的殺菌率隨時效條件的變化。
研究表明,,在時效時間4 h條件下,,隨著時效處理溫度的升高,耐磨板對大腸桿菌的殺菌率逐漸增加,。時效溫度為600℃時,,殺菌率達到最大,此后溫度繼續(xù)升高,,抗菌性能保持不變,。同樣, 隨著時效時間的延長,,耐磨板對大腸桿菌的殺菌率也隨之提高,,482℃時效6 h以及552℃時效4 h以上的殺菌率均超過90%,表現(xiàn)出優(yōu)異的抗菌性能,。研究證明,ε-Cu 相的析出量和形態(tài)對耐磨板抗菌性能具有重要影響,,析出相的體積分數(shù)越大抗菌性能越好,,且尺寸較大的長棒狀ε-Cu相比尺寸較小的短棒狀或者球狀ε-Cu相的抗菌性能更為優(yōu)異。隨著時效程度的加深,,鋼中距離較近的析出相逐漸合并,,析出相不斷長大粗化,體積變大,,抗菌性能隨之增強,。但是,提高時效溫度或增加時效時間,,雖然使耐磨板的殺菌率增加,,但是都會降低其硬度,,尤其是提高時效溫度會明顯降低硬度。
實驗發(fā)現(xiàn),,樣品在固溶處理后接著進行液氮溫度下的冷處理,,可以有效提高耐磨板其抗菌性能,在溫度較低和時效時間較短時的效果尤為明顯,。這是因為冷處理后馬氏體相變耐磨板中的位錯密度明顯增加,,過飽和空位和位錯促進了Cu元素的擴散,在位錯應力場的作用下Cu原子趨于聚集在位錯處,,因此促進了富Cu相的析出,, 從而有效地提高耐磨板的抗菌性能。另一方面,,冷處理后晶格發(fā)生畸變,,畸變后的馬氏體組織更加細小,從而使強度提高,。
綜合起來看,,耐磨板經(jīng)過液氮處理+482℃時效處理4 h后硬度最高,但抗菌性能不夠理想; 而在552℃及以上溫度進行時效處理時盡管具有較佳的抗菌性能,,但硬度較低; 液氮冷處理+482℃時效處理6 h后不僅具有優(yōu)異的抗菌性能,, 且保持著較高的硬度。由此可以確定,,耐磨板的最佳抗菌熱處理工藝為1040℃固溶處理/0.5 h +液氮冷處理/0.5 h + 482℃時效處理/6 h,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