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國3D打印技術打印鍛件

  由華中科技大學數(shù)字裝備與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張海鷗教授主導研發(fā)的金屬3D打印新技術“智能微鑄鍛”,,成功制造出世界首批3D打印具有鍛件性能的高端金屬零件,。這一技術,改變了長期以來由西方引領的“鑄鍛銑分離”的傳統(tǒng)制造歷史。

  據(jù)了解,,雖然3D打印已成為前沿性的先進制造技術,,但目前全球3D打印行業(yè)一直處在“模型制造”和展示階段,。張海鷗團隊經過十多年攻關,,獨立研制出微鑄鍛同步復合設備,并創(chuàng)造性地將金屬鑄造和鍛壓技術合二為一,,實現(xiàn)了全球領先的微型邊鑄邊鍛的顛覆性原始創(chuàng)新,,大幅提高了制件強度和韌性,提高了構件的疲勞壽命和可靠性,。

  目前,,由“智能微鑄鍛”打印出的高性能金屬鍛件,已達到2.2米長約260公斤?,F(xiàn)有設備已打印飛機用鈦合金,、海洋深潛器、核電用鋼等八種金屬材料,。

  經由這種微鑄鍛生產的零部件,,各項技術指標和性能均穩(wěn)定超過傳統(tǒng)鑄件。同時,,該技術以金屬絲材為原料,,材料利用率達到80%以上,絲材料價格成本為目前普遍使用的激光撲粉粉材的1/10左右,。由于這一技術能同時控制零件的形狀尺寸和組織性能,,大大縮小了產品周期:制造一個兩噸重的大型金屬鑄件,過去需要三個月以上,,現(xiàn)在僅需十天左右,。

  借助這項鑄鍛銑一體化3D打印技術,目前已在世界上首次實現(xiàn)3D打印鍛態(tài)等軸細晶化,、高強韌,、高均勻致密,、形狀復雜的金屬鍛件,。在航空航天、醫(yī)療以及汽車等領域,,這項技術均可以應用,。